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节能减排术语。一般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碳中和也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全球碳中和描述了人类活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与这些气体的清除量在特定时期内达到平衡的状态。它通常简称为净零。在某些情况下,“排放量”是指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在其他情况下,它仅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要实现碳中和,需要采取行动减少排放。一个例子是从化石燃料能源转向可持续能源。组织通常通过购买碳信用额来抵消剩余排放量。人们经常在具有相同含义的“净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碳中和”和“气候中和(climate neutrality)”等术语之间切换。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术语彼此具有不同的含义。一些碳中和认证标准允许大量碳抵消,但净零标准要求将排放量减少到 >90%,然后仅抵消剩余的 <10%,以符合 1.5°C 目标。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手段,一是碳封存,主要由土壤、森林和海洋等天然碳汇吸收储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人类所能做的是植树造林;二是碳抵消,通过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清洁技术,减少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抵消另一个行业的排放量,抵消量的计算单位是二氧化碳当量吨数。一旦彻底消除二氧化碳排放,我们就能进入净零碳社会。
那么“碳中和”和限塑、禁塑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我相信很多人都对这个问题熟悉却又模糊,这里我们先从概念谈起。
从广义上来说,塑料是由有机聚合物形成的材料。有机聚合物是由多个较小分子(称为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长链。这些供应链的单体几乎都是起始于石油井口、石油钻塔、煤矿,超过99%的塑料都是由来自于化石燃料的化学品制成的。
传统塑料制造是能源密集型和排放密集型,在其全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会排放温室气体,无论是化石燃料的开采和运输,塑料的精炼和生产制造,乃至大量塑料废弃物的处理过程,特别是焚烧的处理方式,都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背道而驰。
平均而言,每生产1吨塑料,就会排放2.5吨二氧化碳。此外,塑料产品中的碳相当于另外2.7吨二氧化碳排放,这些碳何时排放取决于塑料在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理方式。在垃圾填埋场,这个过程发生得很慢,因为塑料需要数百年才能分解。如果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这些碳立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出来。
在倡导绿色发展的当下,在力争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未来,“禁塑”都将是推动这一目标实现的有力政策之一。反过来说,为争取早日实现“碳中和”目标,或许“禁塑”进程有望进一步加快。
随着各国也纷纷出台了对一次性不易回收、易污染塑料制品的禁限政策,推动了生物降解材料的应用。在今年“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建议将多种可生物降解材料及关键原料制备技术等列入核心攻关技术,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加快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受到高度关注。可见生物降解材料相关技术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
上面“碳中和”和禁塑的关系大概讲清楚了,但接下来到我们执行层面,很多朋友面对市场各种各样的替塑方案,又是摸不着头脑。这里我分享下我个人对公司内部培训的一些内容,应该能为大家解决部分疑惑。
塑料替代方案及特点:
1、可降解塑料
1、塑料分类
2、可降解塑料
3、发展方向和障碍
2、植物基纤维材料
1、植物基纤维介绍
2、成型工艺介绍(纸浆模塑)
3、发展方向和限制
结论:
①、总量限制、用途限制。
②、垃圾分类和回收机制。
③、替代性材料的研发和运用。
④、相比于材料替代,更重要的是方式替代。只要方式是正确的,远比材料替代更重要。
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塑料的发展和禁塑,体现了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不同价值追求上所呈现出的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促使了我们不断的思考更完美的方案。但是,现阶段,大家对塑料需要有理性的认识,有时一纸“禁令”并不足以解决所有问题。对塑料的污染问题,还面临着技术、末端处置、公众认知方面的一些不足。
权威各方对“可降解”塑料的宣传口径中,不妨再细致一些,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公众对于环保的热情是很高,但缺乏一些专业知识,往往走进事情的反面。
本文所用的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属原作者所有,侵删!有任何问题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参与互动。因此,想要在市场中有长久的发展,还是需要参与其中的。